全國統一服務電話:
400-8608-568掃一掃了解更多內容
包子的魅力有多大?
梁實秋在《雅舍談吃》《湯包》一文中,用一個故事做了很好的解讀: 有人到鋪子里吃包子 才出籠的 包子里的湯汁曾有燙了脊背的故事 因為包子咬破 湯汁外溢 流到手掌上 一舉手乃順著胳膊流到脊背 這種誕生了近2000年的吃食 直到今日依然占據著中國饕客的心
西晉
包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 當時的文學家束皙在《餅賦》中這樣寫到: 于時享宴,則曼頭宜設 這里的“曼頭”就是“饅頭” 也就是現在的包子 根據現存的實物資料 中國人在西漢初期發明了磨 石磨發明后中國小麥主產區(黃河流域為主)的人們才開始吃面食 也就是《餅賦》中的餅 不過當時的“餅”并非今天意義上的餅 而是所有面食統稱為餅 如面條被稱為“湯餅” 未經**的蒸餅被稱為籠餅 它可謂包子的前身 包子的面皮是將面**后再蒸熟的 所以不但松軟適口 而且易于消化 青海喇家遺址發現的古代“面條”,這就是古代人口中的“湯餅”。
蜀漢
不過關于包子起源更流行的說法 源自宋代高承編撰的《事物紀原》: 諸葛亮南征,取面畫人頭祭之 相傳蜀漢建興三年(225年)秋天 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后班師回朝 蜀國大軍行到瀘水時 由于天氣惡劣部隊無法渡河 諸葛亮被告知祭祀戰死于此的士兵才可渡水 但聽聞祭品需要49顆人頭 諸葛亮不愿平白無故增加49條冤魂 經苦思冥想想出用一種物品替代人頭: 他命士兵殺牛宰羊 將牛、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 在外面包上面粉 大人頭模樣 入籠屜蒸熟 用此祭祀后瀘水天氣轉晴 諸葛亮率大軍順利渡了過去 由于是在蜀國西南蠻荒之地 這種祭品被稱作“蠻首” 鑒于諸葛亮在發明包子中做出了巨大貢獻,后被奉為面塑行、饅頭和包子的祖師爺了。
這種風俗后從蜀國傳到全國各地 由于“首”“頭”同義 “蠻首”被稱作“蠻頭” 北方人發現蠻頭蒸熟后的表皮很有光澤 光澤在古漢語中為“曼澤” 北方人就將“蠻”字改成了“曼”字 后因漢字中與吃食相關的字都帶有“食”字旁 曼頭就漸漸稱為“饅頭”了
上一條:早餐店加盟前期為什么要做市場調查
下一條:[特色包子加盟]開一個包子店需要投資多少錢 |
返回列表 |